民商法论文_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研究(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第四节 法定赔偿方式与适用路径 一、法定赔偿方式的理论内涵 二、法定赔偿方式的适用困境 三、法定赔偿方式的适用路径 第六章 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
第四节 法定赔偿方式与适用路径
一、法定赔偿方式的理论内涵
二、法定赔偿方式的适用困境
三、法定赔偿方式的适用路径
第六章 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引入与适用规则
第一节 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的理论基础
一、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的基本内涵
二、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的法律性质
第二节 全面引入知识产权惩罚赔偿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全面引入知识产权惩罚赔偿制度的必要性
二、全面引入知识产权惩罚赔偿制度的可行性
第三节 域外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考察与镜鉴
一、英美法系国家的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
二、大陆法系地区的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
三、域外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经验镜鉴
第四节 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规则与考量因素
一、厘清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规则
二、释明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数额的考量因素
三、预防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滥用的适当限制
第七章 我国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对策
第一节 实体法维度的完善对策
一、修正知识产权损害赔偿方式的法定位阶及适用关系
二、优化我国知识产权许可使用费赔偿规则的立法规范
三、调整我国知识产权法定赔偿的赔偿幅度与规范内容
四、构建我国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适用的基本要件
第二节 程序法维度的完善对策
一、完善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诉讼证据规则的必要性
二、优化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证据收集与保全规则
三、调整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
第三节 相关配套制度的完善对策
一、发挥我国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司法政策的指引作用
二、强化我国知识产权案例指导制度的司法示范作用
三、引入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评估机制及司法会计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文章摘要:国内学者研究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及司法实践,历来注重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构成、责任方式等问题的定性探究,而较少重视对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功能、原则、数额的确定等核心内容进行充分的论证与实证分析。以致于我国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实施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一直饱受诟病,并与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进要求不相适应。现阶段,学理界与实务界认为知识产权保护情势严峻的主要原因在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尚未充分发挥保护权利人、遏制侵权行为、持续激励创新的制度效果,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现有的研究成果多数仅简单借用传统民事损害赔偿制度内容,十分缺乏在传承继受基础上形成创新发展性质的研究成果。因此,国内多数研究结论与建议亦无法有效解决我国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恶意侵权、重复侵权、赔偿低、举证难等突出问题。本文在基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特殊性以及我国司法审判实践的现实情势,围绕“制度本体内容构成与适用现状”、“制度功能与基本原则”、“具体赔偿方式及其适用路径”与“制度完善对策”四大主轴,设计研究框架,展开深入研究,提出对策建议。在“制度本体内容构成与适用现状”部分,旨在探求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的核心组成内容及其内涵。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在损害意涵、制度功能、基本原则、多元赔偿方式方面明显有别于传统的民事损害赔偿制度。同时,通过对1769件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裁判案件的实证分析,可以清晰地发现我国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在司法适用过程中存在缺失基础理论指引、具体赔偿方式适用空间有限、法定赔偿裁量空间较大以及缺乏专门证据制度等显现问题。在“制度功能与基本原则”部分,深入剖析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制度功能与基本原则两大方面。基于现有侵权情势严峻、赔偿额补偿效果遏制社会创新潜力以及传统民事损害赔偿理念难以解释突破法定赔偿上限等现实状况,进而强调“预防功能”的重要性;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应将预防功能与救济功能置放于同一功能价值位阶,以发挥其遏制侵权、促进创新的制度效果。传统民事损害赔偿以填平救济原则作为最主要的计赔原则,而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在坚持填平救济原则的同时,还应当明确引入和确立市场价值原则和比例原则,构建知识产权损害赔偿“三原则”内容体系。在适用填平救济原则作为确定赔偿实现目标的基础上,具体适用市场价值原则来确定初步的损害赔偿数额,再适用比例原则确定最终的合理损害赔偿额。在“赔偿方式及其适用规则”部分,实际损失应当厘清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另外,法官在适用实际损失和侵权获益赔偿方式以确定损害赔偿数额时,应当持“分摊原则为原则,以整体市场价值原则为例外”的裁判逻辑;适用“许可使用费赔偿”方式时,应当扩大合理许可费基准范围,适当援引域外计算合理许可费基数的司法经验;同时,应当确立“法定赔偿”的量化裁判标准。同时,我国应当全面引入“惩罚性赔偿”,并在适用规则方面设计精细化赔偿倍数的考量因素。基于上述研究,本文认为我国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需从实体法、程序法和相关配套制度三方面进行完善。在实体法维度,应当修正知识产权损害赔偿方法的法定位序及适用关系,即构建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的赔偿基准、取消适用损害赔偿方法的法定位序限定等;删除许可使用费合理倍数中“倍数”的立法措辞,而以“合理许可使用费”的赔偿方式代替;适当修正法定赔偿的最低判赔限制与至高判赔上限,以及统一“法定赔偿”的立法措辞;提出以“故意侵权”和“实施两次以上的侵权行为或者侵权情节严重”作为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条件,并且统一判赔倍数的幅度。在程序法维度,提出在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诉讼证据收集阶段确立诉讼证据披露规则与证据保全规则;在诉讼庭审过程中确立举证妨碍规则以及降低证明标准的完善建议。在相关配套措施方面,应当强调通过发挥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司法政策的指引作用;强化知识产权案例指导制度的司法示范作用,以及在确定损害赔偿数额时引入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评估机制及司法会计制度。通过上述完善对策的实施,促进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发挥出最优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文章来源:《西部法学评论》 网址: http://www.xbfxplzz.cn/qikandaodu/2021/1110/569.html